分手的風度 裁員中HR的自我拯救
|
發(fā)表時間:2009/7/10 瀏覽 1552 次 |
李梅是一家有著近4000名員工的知名上市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(jiān)。半個小時前,老板給她布置了一項任務:一周之內,人力資源部門要與其他幾個部門的總監(jiān)做200名員工的勸退面談,讓這些員工一個月之內主動離職。
沒有任何補償,讓200名員工主動離職,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。以至于很少對老板的決定提出疑問的她也禁不住問,是否一部分員工可以采用主動裁員的形式。老板卻對她說,公司已經決定了,她的工作就是用各種手段盡可能地達成這個目標。聽到這種語氣,她知道,再提異議,恐怕自己的飯碗也不保了。
裁員過程中,李梅冷酷無情的角色,成了員工的眾矢之的。她陷入一種深深的懷疑之中,那個曾經打動人心的“以人為本”“尊重誠信”的理念為什么蕩然無存?只有她自己知道,在未來自己有可能抬不起頭來了,以前花枝招展、如沐春風的HR事業(yè),現(xiàn)在看起來是多么諷刺。
在一片蕭條聲中,上述做法并不罕見。但HR身上集中體現(xiàn)出的矛盾,令這個角色無比尷尬,也制造了HR職業(yè)的品質和信仰危機。有的公司老板連HR一起被告上公堂,有的受到同事的嘲諷排擠和良心的折磨,有的為了逃避兩難困境,干脆選擇自己辭職。確實沒有別的選擇嗎?危機時刻,HR能采取行動進行自我拯救?
上海復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滬南區(qū)域人事行政總監(jiān) 金曉鳴
企業(yè)是盈利組織,不是慈善機構,大難臨頭,裁員自保求生存,完全可以理解?墒牵酝频氖址ū破葐T工離職,逃避理應承擔的賠償責任與輿論壓力,既不合法,也不厚道。
其實,現(xiàn)在大部分員工與公眾都能接受公司光明正大的裁員,但對形形色色的變相裁員深惡痛絕。如果怕裁員動搖民心,股價下跌,可采用的方法還有很多:譬如全員降薪,或者支付優(yōu)于法律規(guī)定的裁員補償。
真誠、信息透明、避免和一貫的價值觀與文化相沖突是正路,而欺騙、敲詐的手段是對公司形象的極大損害。
公司自然也知道這些弊端,他們依舊這樣做,或許是因為在人才供大于求的市場產生短視,不愁招不到人吧。但他們能招到真正的人才嗎?而且人才來了之后又能表現(xiàn)如何呢?
HR面對兩種責任:一、拿著公司的薪水,就必須完成老板布置的任務;二、這個職業(yè)的要求,是使公司的人力資源能夠忠誠、活躍,誠信尊重和凝聚力是HR的資本。在兩難處境下,作為裁員操盤手的HR不能因此在裁員中完全無所作為,要盡量發(fā)揮自己的影響力:
勸導原則——裁員中HR的表現(xiàn),受制于公司的裁員政策。誠然,大部分公司尤其是國內企業(yè)HR的地位不高、作用有限,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,作為專業(yè)人士的HR還是應該分析利弊,提供一些合理合法的解決方案,而不是助紂為虐。
合法原則——HR自己要吃透相關法律條款,在現(xiàn)實和法律兩個層面上對勞資雙方關系進行斡旋。通過對法律原則、長期和短期利益的分析,勸導會更為有效。
專業(yè)原則——公司決策層的決策制定后,HR應該、也只應該依據(jù)專業(yè)準則,例如對學歷、資格、經歷篩查,制定與執(zhí)行更為嚴格的工作制度等,而切忌用欺騙威逼之類的手段。這種威逼的手法,一定程度上能得逞,是因為員工怕與企業(yè)鬧翻,以后的背景調查會為自己將來求職帶來隱患。但對于越來越具有自我權益保護意識的員工來說,不僅沒有作用,說不定還會給公司與自己帶來后患。
佛吉亞(上海)汽車部件有限公司,人力資源部經理 黃建榮
沒有處理過裁員,你的HR經歷就不算完整。很多公司的HR都是初次面對裁員,自己也不知如何應對。通過這次經濟危機,HR應該更加深入地了解《勞動法》,積累處理裁員問題的經驗與技巧。這是個敏感而亟需人性洞察力的職業(yè)。
我知道前不久一家知名公司要裁員,提出了“自動離職”補償方案,招致員工不滿,面對600余名情緒激動的員工,總經理等3名高層將自己反鎖在辦公室達6個小時。當晚11點多,3名高層在外援的幫助下從后門走掉,員工們才陸續(xù)離去。
實際上,公司給出的補償高于國家規(guī)定的裁員補償:工齡(年)×月工資,最高不超過12個月,月工資的上限為本市平均月工資的3倍。但工人代表認為,中層拿到的賠償要比普通工人高10倍左右。這家公司仁至義盡的離職方案依然遭到了抵制。
一個合情合理的補償方案,居然引起如此軒然大波,公司的高層或者HR需要思考一下,在具體的操作中究竟哪里出了問題。一、在危機面前太自信,認為擬定的賠償比國家規(guī)定優(yōu)越很多,員工一定會接受,所以召集員工公開宣布,這是裁員的忌諱之一。人多情緒激動易出事,由經過專業(yè)裁員離職面談培訓的HR一對一地與員工交流,效果會好很多,也容易糾正員工的一些錯誤認識。二、員工的憤怒之一是認為中層的補償比自己高10倍左右,正所謂孔子說的 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,實際上根據(jù)新的《勞動法》,年薪100萬的人一年工齡獲得的補償也不超過1萬,工人要2萬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威士敦職業(yè)咨詢顧問 陳凱
最近我公司接到客戶的咨詢電話,話及一家歐洲中等規(guī)模公司,想進入中國市場,于是從大陸招了五名本土員工,預定在總部工作兩年后,將他們派回中國市場籌建代表處。無奈碰上經濟危機,公司取消了進軍大陸的想法。公司與員工只簽了兩年的海外工作合同,合同到期后依照法律不需要再支付任何費用?蛇@家公司覺得自己沒有實現(xiàn)口頭承諾,頗為內疚,于是依舊支付了一定的賠償金。而且人力資源總監(jiān)還主動建議這幾名員工去尋找國內的 Outplacement(再就業(yè)輔導,由公司付費,請專業(yè)的第三方為被動離職員工提供職業(yè)咨詢與求職指導,促進其盡快找到適合長期發(fā)展的下一份工作)供應商。由于Outplacement在國內算是HR領域的一個前沿服務,這幾名員工沒有聽說過,于是人力資源總監(jiān)在紙上寫下了“Outplacement”這個英文單詞。
分手時候的表現(xiàn)最能體現(xiàn)一個人的風度,或許我們也可以說,如何對待離職員工,最能體現(xiàn)一個公司的管理是否人性化。
與第一個案例中的HR挖空心思逼迫員工離職、逃避賠償相比,這家公司的表現(xiàn)真是天壤之別,不僅主動支付了法律規(guī)定之外的賠償金,甚至還付費幫助員工尋找下一份工作。
或許很多人會想:“員工都要走了,干嗎還要在他身上花錢?”中大規(guī)模的公司為了樹立良好形象,每年都會花一定數(shù)量的錢在公共關系、慈善項目上,其實這些被資助的人和公司毫無關系,為什么就不能花些錢在這些曾經的員工身上呢?尤其是今天的形勢下,很多被裁的員工并不是因為自身的業(yè)績或表現(xiàn)不好,甚至他們?yōu)楣咀龀鲞^不小的貢獻。讓離職員工感受到公司人性化的管理,不僅能獲得口碑相傳的效應,而且離職員工可能成為企業(yè)的重要資源,譬如客戶、代理商。
杰克•韋爾奇,通用電氣前總裁,這位一直提倡淘汰10%業(yè)績最差的員工的管理者,在2005年出版的《贏》一書《分手》章節(jié)中寫道:你甚至可以幫助被動離職人員找工作,把被解雇人員的軟著陸當成自己的目標。
Outplacement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,歐美本土中大規(guī)模的公司裁員時,基本上都會采用這個服務。Outplacement在大陸的歷史并不長,甚至連很多HR都不知道Outplacement是什么。
一般來說,公司在以下幾種情況需要用到這項服務:
◆公司一次性大規(guī)模裁員;
◆公司收購、出售、合并、重組;
◆公司每年有一定數(shù)量的被動離職的員工。(完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