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樣的公司適合你
|
發(fā)表時間:2006/9/28 瀏覽 1341 次 |
首先說公司規(guī)模。在一些求職者心中只要公司名聲大、有氣派就行,而往往這種公司是人才輩出。如沒有真才實料很難發(fā)展,恐怕只剩虛名。轉職最理想的情況是,到制度完善,并能在公司內擔任有前途的職務。如果希望在穩(wěn)定的大環(huán)境中逐步發(fā)展,隨著個人在組織中的資歷而晉升,并不堅持從事那一種職務,此時不妨考慮規(guī)模教大的合資公司,國企一些大型企業(yè)能符合這種要求的也不少。
即使都是外資企業(yè),企業(yè)文化也各不相同。如在美國公司工作,你是公司的一員,你有權力說話,有權力發(fā)表你的意見。因此在面對一個美國上級時,你不一定事事都唯命是從,如果你有比上級更好的想法和意見,你完全可以成為對方的"上級",對方反倒會佩服你;但要知道對方有不肯服輸?shù)钠,假如你的意見是對方早已考慮過,一旦提出來經(jīng)不住推敲,那就毫無價值。所以在美國公司工作,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。面對一件事,要先想想如果讓自己來處理該會怎么做?
美國人不愛談家世,由于出身不好在社會上得不到相應的職務而自感羞愧這類狀況,對于美國人來說是不存在的。他們也不希罕上輩留給他們的家業(yè)?可洗粝碌倪z產(chǎn)過日子,他們并不感到光彩。他們從小就有獨立的習慣,雖然很多人信仰上帝,但是很少有人相信"命中注定"。美國人還愛與人攀比,如果你有一輛汽車,那么我就要想辦法擁有兩輛,即使只有一輛,那么牌子也要比你好。攀比又是競爭的動力。公司也常常給所有的員工提供公平競爭的舞臺。在美國從上到下,大家在競爭的舞臺上地位都是平等的。
美國人做事很實際。自己付出了勞動,就要相應地得到報酬。這些都可以在雙主開始合作之前談清楚,同意則干不同意則罷。如果老板讓你加班,你可以當著老板的面把你加班的條件說清楚,事情部是這么簡單。而且這種做法會得到美國上司的稱贊。因這行為極具商業(yè)意識,小到個人,大到公司。在工作中制定工作計劃,提出有關方案,一定要注意,這些方案在打敗競爭對手后,能不能為公司創(chuàng)造財富。這是非常重要的。雖然美國人很重視投資,但投資后的回報是有期望值的。
此外,工作時精力充沛,開朗爽快,無拘無束;與別人商談,永遠稱呼"我們公司"。這些特點都是與美國人融洽的最良好的潤滑劑。
英資機構則十分重視員工的個人修養(yǎng),尤其對學歷背景及工作經(jīng)歷十分關注。若求職者畢業(yè)于名牌院校,或曾在知名企業(yè)任職,應聘成功率會大增。英資公司要求員工做每件事都嚴謹而規(guī)范,一言一行都要謹慎、有禮,不可大大咧咧。 日企用人的緩速慢行完全不同于歐美企業(yè)和國企的用人特點。這一點也是沿襲了日本企業(yè)的論資排輩的思想。即使是非常優(yōu)秀的應屆畢業(yè)生,從一張白紙到得到系長(科長)的職位,在日本企業(yè)里起碼也要四年以上時間。而企業(yè)內部的人才培養(yǎng),以松下為例,松下(中國)有著名的"特稱升格制度","特稱"就相當于國內的技術職稱考試,包括主擔當、副參事、參事等等,特稱跟崗位工資直接掛鉤,這是松下總公司的傳統(tǒng);"職位"包括系長、課長、部長等等,直接跟津貼掛鉤,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部分。在軟硬件兩方面具備了公司規(guī)定的嚴格條件以后,才能獲得被推薦資格,經(jīng)歷筆試、面試、定課題、7-8個月的努力、發(fā)表工作過程和結果等一系列復雜過程以后,才能最后被決定是否提升特稱。所以,在松下提升一次特稱,通常要有1年左右的考察期。
在歐美企業(yè)里,習慣于當時的勞動全部用錢來支付。而日企則是將員工在職期間的一部分薪水留在退休以后再支付,這樣就保證了公司員工在退休以后仍然有生活上的保證。據(jù)在日企供職6年的張小姐說,日本企業(yè)的月薪一般在2500至6000元人民幣之間,另有公司會給錄用者繳納"四金"。年獎金、住房基金、住房補貼、伙食補貼、交通費、帶薪休假等福利措施,也都非常周到。
擁有悠久歷史的日本企業(yè)是很喜歡用"白紙"一樣的人的,所以應屆畢業(yè)生在日本找工作選擇余地會很大。由于日本的教育體制同中國類似,都是不特別強調應用性,因而使得日本著名企業(yè)的員工培訓體系非常龐大而細致。
此外,日企的招聘往往是從性別、年齡到工作背景都有非常明確的要求,但是日本企業(yè)在招聘員工方面一向很"矜持",它們不喜歡參加大賣場式的人才招聘會,認為那樣既影響公司形象,又容易在人多眼雜中暴露公司機構,所以日本企業(yè)習慣于獵頭服務或通過求職網(wǎng)站發(fā)布招聘信息。
在公司選擇方面還要注意,大部分用工企業(yè)都要求應聘者須具備2-3年工作經(jīng)驗,有的甚至更長。按專家們的意見,應屆畢業(yè)生可以盡量先去那些"開放型的公司"(用人機制更靈活)鍛煉,這些公司不保守,敢于嘗試新的用人方式,也敢于使用新人。甚至有些公司還非常歡迎新人,他們招進新人后再進行培訓上崗,其目的在于培養(yǎng)人才。
另外不要一味 |
|